首页
走进苏大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位点
学科科研
师资队伍
知名校友
聚焦苏大
苏大光影
校园视频
VR云游苏大
报考指南
招生快讯
招生政策
招生计划
历年分数
查询中心
在线咨询
报考指南
选考科目
收费标准
院系专业
校园文化
校园生活
苏大新闻
合作交流
VR云游苏大
网上报名
联系我们
J
招生计划
K
历年分数
F
院系专业
M
宣传视频
L
查询中心
H
报考指南
官方微信号:sudazsb
扫一扫关注
“苏大本科招生”
联系方式
电话:0512-67507943,67507949
招生咨询电话(7月2日前):0512-81610285
传真:0512-67507942
邮编:215021
地址:苏州市东环路50号 苏州大学招生办公室
E-mail:zsb@suda.edu.cn
常用链接
=====友情连接=====
苏州大学首页
应用技术学院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
海外教育学院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阳光高考平台
门户热度
今日访问人次: 500443
总访问人次 : 377594666
移动版网站
手机版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具体内容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深化改革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践行“教学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注重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拓展高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办学空间,努力打造一流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积累了深厚的本科办学经验,形成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教学特色。
一、完全学分制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完全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个性化培养
根据学校发展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资源配置全面的综合优势,学校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打破学年界限,用学分管理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课程进度,修满最低学分总数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制订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条例,对学分制下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定;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为切入点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强调通识教育,开展学科专业大类教育,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实行导师制,帮助学生规划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科学的制定学习计划,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逐步扩大学生选择学习进程、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空间,创造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全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2、宽口径大类专业招生制度
为适应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从2007年开始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即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而是进入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专业合并成的专业大类中学习,在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相关专业成绩等,进行主修专业的确认。目前全校103个专业共中 36个专业按12个大类招生,学生在进校后首先修读通识教育平台和大类基础平台课程,在较宽的专业面上接受系统严格的初步学科训练,通过两年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生在对专业内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合理地制定适合个人特点的个性化专业学习计划,明确专业方向,最终确定专业。
3、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多年来一直开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方案。在教师教育方面,学校积极探索“3+1”教师教育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先用三年时间修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再用一年时间学习教育类课程组,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课程理论等教育理论课程和中等教育实践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具备了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又兼有了全面的师范技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师范人才做出了贡献。在法学人才培养方面,我校自1994年9月起对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进行改革与探索,并开展了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构建了“2+3”法学教改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各专业学习,经过选拔考核通过的学生后三年转至法学专业学习,培养了高素质的复合型法学人才。此外,为满足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我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与旺宏电子签订协议,制订了微电子学专业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设置了“旺宏首席教授”岗位,与旺宏共建EDA实验室,并成立了IT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等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为学校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势学科支撑下的专业、课程品牌建设
1、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优势明显
我校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农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共103个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全国各高校学科最新评估结果,我校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数学、光学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畜牧学、水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一级学科排名全国前二十位。依托这些优势学科、学科群,我校整合培育了系列品牌、特色专业,目前我校拥有汉语言文学、纺织工程、档案学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历史学、化学、金融学9个省级品牌专业和会计学、艺术设计、生物技术、通信工程、放射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护理学、行政管理10个省级特色专业。通过对这些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充分发挥其聚集辐射作用,大大提升了我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确保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2、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布局
我校地处苏南经济发展地区,学校始终坚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原则,积极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改造,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力争将学校建成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学校增设了材料化学、德语、建筑学等新专业;与苏州市政府合作,兴办了系列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方向),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人才;与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凤凰新联合(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办学,加快了原有建筑学(室内设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步伐;加强与苏南地区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作开展电子、信息、机械、管理等专业的建设,培育了大批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稳固了学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以课程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我校在优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精品课程体系,并要求各级品牌、特色专业的精品课程数量达到一定的比例,目前我校已建成篮球、中国现当代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法理学、数学分析与习题课、普通物理学等六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织物组织学、田径、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中国古代史、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制图、中文信息处理、生理学等八门省级精品课程,在这些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带动下建设了七十余门校级精品课程。学校加大对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力度,“电磁学”双语课程在2007年成功申报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004年学校对百余门双语教学课程立项建设,并于2008年验收通过。此外,为配合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积极探索了新的课程体系,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四大模块课程,大大增加了课程库的容量,同时增设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创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咨询”等系列应用性课程,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4、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坚持名师、名教授授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证。我校重视依靠一流的师资队伍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学校建立了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机制,并成功申报“汉语言文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出台政策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必须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目前学校的大部分资深教授、长江特聘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均讲授本科生课程;一批省级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活跃在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他们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重大使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学校努力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完善的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早期开展科研的各项条件。学校改革了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全面真正开放实验室,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活动,为学生发展专业特长创造条件;广搭学生自主研学平台,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计划,设立“莙政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本科生科研项目,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即有机会参与本专业或跨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与苏州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签订协议,共建实习基地,拓展了学生培养空间,确保了学生的实践实习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四、全球化视野下的高层次、多样化国际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苏州大学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形势,围绕学校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创建目标,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学校以政府间合作项目为依托,搭建高层次国际合作办学平台,与多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间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开展学者互访、学生互派、共同研究、合作办学、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了大批国际知名大学校长、学者先后来我校交流访问;积极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合作模式,与美国州立大学与学员协会共同举办1+2+1合作培养本科生人才计划、与日本和韩国等大学进行2+2共同合作培养本科生项目、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采取3+2模式合作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项目、与德国合作培养中型企业应用技术人才项目等,采用联合课程设计方式、联合海外认证方式、对等联合培养方式、对等交换学生方式等培养了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设立各类国际人才培养基金,鼓励学生出国交流、出国留学,目前我校每年派出学生约二百余人,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以上方式,苏州大学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国际合作交流体系,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和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已经初步完成,苏州大学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百年苏大,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历经多代人的共同努力,锤炼出苏大特有的办学特色,并取得了系列教学改革成果。相信学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仍将紧紧围绕教学这一中心任务,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使人才培养的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